【觸摸遂寧鄉(xiāng)土文化 聚焦學生終身發(fā)展】遂寧高級實驗學校省級科研課題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遂寧高級實驗學校省級科研課題《以鄉(xiāng)土文化為載體建構(gòu)高中綜合實踐育人活動的研究》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加強“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豐富學生對鄉(xiāng)土文化的認知,激發(fā)學生課題研究興趣與內(nèi)驅(qū)力,使課題研究更富實效,學校高中部教科室課題研究組核心成員特組織高一高二部分學生前往廣德寺、靈泉寺、黃娥故里和宋瓷博物館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顒訄A滿成功,呈現(xiàn)以下特點:
堅持一種理念:努力提高學生鄉(xiāng)土文化情懷,提高學科教學鄉(xiāng)土文化滲透,發(fā)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務實中見成效。
立足一個中心:課題研究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緊密結(jié)合。
運用兩種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研究,用教學實踐的方法研究。
滲透兩個聚焦:聚焦鄉(xiāng)土文化,聚焦綜合實踐。
(一)廣德寺——西來第一禪林臥龍再興廣利
廣德寺,中國皇家禪林。廣德寺所在的廣德風景區(qū),位于遂寧市城西大約三里的臥龍山,廣德風景區(qū)是省級風景名勝,而廣德寺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約8350平方米,園林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其宏偉規(guī)模,堪稱全省第一。始建于唐(公元618年前后),原名石佛寺;大歷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歷十三年(778),敕名"禪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復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
廣德寺現(xiàn)存規(guī)模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經(jīng)清代多次擴建所成。廟寺規(guī)建于臥龍山山首。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筑,但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宋代建筑布局風格。
寺內(nèi)現(xiàn)存珍貴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圣旨坊,唐代德宗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濟塔(俗稱舍利塔、肉身塔),及建于宋、明、清幾代的石碑。
全寺以"大雄寶殿"為軸心,呈三列縱向分布,從山麓至山頂,共有殿宇九重,亭榭二十六處。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哼哈殿(山門殿)、圣旨坊、碑亭、天王殿(兜率天)、大雄寶殿、佛頂閣等依次排列,層層疊起;東有千佛樓、燃燈殿、百子殿;西有地藏殿、觀音殿、念佛堂、善濟塔、玉佛殿等。這些殿舍各抱地勢,主次分明,對稱有序, 斗拱華麗,翼角出翹,脊飾雄壯,肅穆壯觀。
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廣德寺聲名大振,明代極盛,僧人千余,曾主領川、黔、滇三百余山,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成為遠近向往的川中名勝及聞名西南的佛教圣地,每年二月香會九月觀音生日期間,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
一千三百余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shù)次重建,但它的香火并沒有因此衰敗。
自1985年報經(jīng)省政府批準為開放寺廟以來,經(jīng)過近20年的維修、改建、擴建,寺容更是煥然一新,道場分外興盛,國內(nèi)外乃至東南亞各國的朝山進香者、覽勝旅游者絡繹不絕,年逾百萬人次。
神采飛揚 無限激情
朝氣蓬勃 弘揚有繼
駐足欣賞 無比神往
凝神專注 拜讀經(jīng)典
輕撫石刻 感受厚重
(二)靈泉寺——川中禪林 西方圣境
靈泉寺,位于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qū)靈泉山,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廟依山而建,蒼松古柏,綠樹成蔭。山間有一泉,色碧味甘,終年不溢不涸,名曰"靈泉"。遂寧靈泉寺是國家AAAA風景區(qū),主要景點有靈泉、觀音廣場。
據(jù)載,蘇東坡曾于石壁題書"七泉"一首,現(xiàn)已不存。靈泉寺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時寺號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據(jù)《輿地記勝》記載:靈泉山,隋開皇中,因大霧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釋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號圣佛寺。北宋真宗賜名資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為靈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時期,香火興盛,西南各省前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被譽為靈泉圣境、西方圣境,幾與南海普陀山齊名,已列入《全國名勝詞典》?,F(xiàn)為川中佛教活動中心和旅游勝地。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屆時四方信徒云集,熱鬧非凡。
靈泉寺始建于隋開皇年間(581-600),遠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為佛教圣地歷稱:西方圣境",北宋真宗祥 符元年(1008)欽賜寺名《資圣禪院》明孝宗弘三年(1490)賜名靈泉寺,重建下寺佛堂,清朝乾隆尊重佛教在靈泉寺大規(guī)模增修殿堂當時的《靈泉寺》已是樓閣重疊,神像繁多。
靈泉寺絕頂有泉,紺碧甘美,不溢不洄,宋代蘇東坡對靈泉有贊詠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來不計年,玉斧劈開天地髓,金鉤釣出老龍涎",并于壁間大書《七泉》二字,全寺上,下兩寺,下寺建于靈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文昌殿》、《古佛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靈泉山頂,有《觀音殿》、《祖師殿》、《眼光殿》,等九個殿堂,以及新建的《觀音閣》寺內(nèi)林木蒼翠,清幽宜人,建筑宏偉壯觀,歷來為川中名勝早以名揚川內(nèi)外。靈泉寺歷史悠久,歷代高人涉足靈泉,留下不少遺跡,清朝賢相張鵬翮詩稱頌:"千載靈泉古道揚,唐朝名勝冠諸方。云龍野樹藏山寺,風送霜鐘到德陽。石佛階前秋月冷,殘碑亭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頂,萬里睛空望帝鄉(xiāng)。"清道光二十三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到遂寧登上靈泉題署《香林德水》匾額。
靈泉寺地外中亞帶,全年氣候溫和,植物很好,是川中丘陵地區(qū)最美富饒的植物寶庫,綠化面積達233公傾,森林覆蓋93.90%現(xiàn)有喬木,灌木、草木、攄蕨類植物30個科,60余種,古柏600余株、麻槨樹223株,黃槨樹69個科,早以成為游人觀賞之所,四方香客朝拜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的二、三、九月香會期間,來自省內(nèi)外,縣內(nèi)外的善男信女,觀光團體,摩肩接踵。高峰期達200萬人次,大道常有擁塞之勢。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于1958年被四川省委[總號(58)212號]文件批準,靈泉寺為四川省漢族地區(qū)第一批佛教道教各山寺廟宮觀保護單位,改革開放后經(jīng)省,市于1985年11月1日再次批準《靈泉寺》為佛教開放寺廟,經(jīng)過十多年的恢復修建。靈泉寺以它莊嚴,清幽的風姿吸引著國內(nèi)外眾多的宗教信徒和游客的瞻仰觀賞。
古樸厚重 濃陰雅靜
壁畫精妙 韻味深長












